十年前,誰也不會相信荒蕪的戈壁灘能長出成片的釀酒葡萄;十年前,誰也不會認為一個從來沒有種過葡萄的山東女人能將一個葡萄酒企業發展到如今的規模。然而,李瑞琴帶領著“鄉都人”做到了。
1997年,前半生從不曾與葡萄酒有過瓜葛的李瑞琴,看到了中國葡萄酒發展的契機,將目光轉向了葡萄酒產業。當時,中國山東等沿海地帶的葡萄酒產業已經顯現出井噴的態勢,然而在自古就能產出優質葡萄的新疆,卻少有動靜。最早認識到“好葡萄酒是種出來的”這一道理的李瑞琴,決定在新疆開辟一片屬于自己的葡萄園,期望能夠“填補中國高端葡萄酒的空白”。
在經過實地考察之后,李瑞琴看中了第二故鄉新疆焉耆縣七個星鎮的一片戈壁灘。之后,她特意請來專家論證在這里開發葡萄基地項目是否可行。可喜的是,專家認為這里足以產出高品質葡萄,甚至一些自然條件優于法國的波爾多,但自古沒有在戈壁灘上種植葡萄的先例,能否長出葡萄,專家卻沒有十足的把握。
既然決定了,就一定要做下去。李瑞琴先是送小兒子去法國學習釀酒,繼而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投入進來。先后花費了上千萬元。最初一段時間,家里人甚至買不起蒙古包,只能在戈壁灘上支起帳篷住下來墾荒;為了買肥料,大家竟然需要省出吃肉的錢。艱辛的努力獲得了成果,半年時間,李瑞琴和家人在戈壁開荒5千畝,并種植出500畝防護林。
2002年,鄉都酒業成立。為了釀出優質的葡萄酒,鄉都酒業在種植葡萄時堅決不施化肥、噴灑農藥,灌溉的水源來自最純凈的天山冰川融水,通過深井、以色列滴灌技術澆灌。在采摘上,為了保證原料的品質,工人們需要在天亮之前用人工采摘,并保證在4個小時內入庫。釀造的過程更是摒棄了機械化操作,而是堅持“隨身隨性”的理念,根據每批次葡萄原料的不同個性量身定制釀造方式。
兩年后的2004年,鄉都迎來了收獲的季節。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主席費·德里科·卡斯特盧琪對鄉都葡萄酒品評后,對如此年輕的酒的優異口味驚嘆不已。此后,鄉都的葡萄酒銷量每年翻一番,到2007年,鄉都用9年的時間實現盈利,2010年全年的利潤已經達到2000萬,2011年收入更是突破了1個億。
歷經十年風雨,如今的鄉都,已經建成年加工能力為10000噸規模的葡萄酒堡及30000畝優質釀酒葡萄基地,實現產值近4億。鄉都酒業在戈壁灘種植葡萄的經驗如今已經被許多企業和個人所借鑒,而其對戈壁灘荒漠的改造,更是獲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鄉都的成功是中國葡萄酒業的里程碑,然而對于鄉都來說,目前的這一切,會是一個新的起點,李瑞琴和她的鄉都人,還有更遠的路要走。